毒蕈中毒
编辑日期:2023/2/21  编辑者:潘孝敏    阅读次数: 次  [ 关 闭 ]

    蕈类称蘑菇,属于真菌植物。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,毒蕈100种左右,其中含剧素的10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。我国蕈中毒多为散发,每年都有人常误食而中毒死亡。

    毒蕈种类繁多,毒素成分复杂,多耐热一种毒蕈可含有多种毒素,一种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。毒素的形成和含量常受环境影响。中毒程度与毒蕈种类、进食量、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。根据毒素成分,中毒类型可分为四种;

1.胃肠引起此型中毒的毒蕈主要为黑伞蕈属、乳菇属和牛肝蕈属。有毒成分可能为类树脂物质、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。潜伏期一般10分钟6小时,多在食用2小时左右发病,主要为恶心、剧烈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不发热,病程较短,及时治疗恢复较快,预后良好。

2.溶血型主要由鹿花蕈引起,其有毒成分为鹿花蕈素、马鞍蕈毒等。潜伏期612小时。除急性胃肠症状外,还可出现贫血黄疸、血尿、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。严重者有心律不齐、抽搐等。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很快控制病情,病程23天,病死率不高。

3.神经精神型引起此型中毒的毒蕈种类很多,常见者如毒绳伞、丝盖伞、杯伞、橘黄裸伞、裸盖菇等。主要的毒素物质是毒蝇碱、蟾蜍素和幻觉原等。潜伏期l6小时。中毒症状除胃肠炎外,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、精神错乱和抑制,也可有多汗、流涎、脉缓、瞳孔缩小等。病程短,无后遗症。

4.肝肾损伤此型中毒最为严重,引起此型中毒的毒蕈主要为毒伞属、褐鳞小伞属和秋生盔孢伞属,其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,有剧毒。毒素耐热、耐干燥,一般烹调加工方法不能将其破坏。潜伏期648小时,早期表现为胃肠炎症状,后可转入假愈期,轻者进入恢复期,重者则进入肝肾损伤期,出现黄疸肝萎缩、肝性脑病、肾脏肿大、坏死等。病程较长,临床经过可分为六期:潜伏期、胃肠炎期、假愈期、内脏损害期、精神症状期、恢复期。该型中毒病情凶险,如不及时积极治疗,病死率很高,为60%80%

    一旦食入毒蘑菇,及时排出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质,如催吐、洗胃、导泻等,根据不同症状和毒素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案。

    预防毒蕈中毒,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,使群众能识别毒蕈而避免采食。一般而言,凡色彩鲜艳、有疣、斑、沟裂、生泡流浆,有蕈环、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蕈皆不能食用。但需知有部毒蕈包括剧毒的毒伞、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蕈极为相似,故如无充分把握,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蕈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