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由勤俭败由奢
编辑日期:2021/4/26  编辑者:监察室    阅读次数: 次  [ 关 闭 ]

成由勤俭败由奢 

    尚俭戒奢,朴素节俭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,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,更是我们继往开来、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,切实培养节约习惯,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、节约为荣的氛围。

    1958年的11月26日,周恩来、贺龙陪外宾参观应城红旗人民公社。吃饭时,原本应城县委准备了丰盛菜肴,周恩来审查菜单时全部否定,强调只准四菜一汤。吃饭时,周恩来往自己碗里夹豆芽、菠菜,把鱼肉不停地夹给社员们,说:“你们劳累辛苦,吃点鱼肉补身子。”饭后,周恩来叮嘱,原先准备的另外菜肴,全部送给敬老院、妇产院和幼儿园。(资料图片)

   

    1936年和1939年,美国记者斯诺曾先后两次长期访问陕北根据地和延安。他盛赞“那种精神,那种力量,那种欲望,那种热情……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”,是“东方魔力”,是“兴国之光”。是什么让斯诺下此论断?他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,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,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;周恩来睡在土炕上;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;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;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……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、勤俭廉洁,让斯诺看到了一种无往不胜的伟大力量:“他们坚忍卓绝,任劳任怨,是无法打败的。”

   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,勤俭节约不仅是在物质匮乏时期的自然选择,更是人民情怀的真挚表达。陈云在延安时期做报告,批评有人铺张浪费,提出了一句名言:“吃饭要照镜子”。他说: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,大家都实行供给制,每人每天三钱油、五钱盐,粮食也不足,吃菜靠自己种,吃肉由各伙食单位养猪去解决,所以要爱护一粒米一滴油,丝毫不能浪费。我们是无产阶级,决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,否则就会脱离群众,逐渐变质。陈云所说的“照镜子”,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,还要端起盘子,用馒头擦干盘子里的油,做到能照见自己的脸,这可能就是最早提出的“光盘行动”。从此,“吃饭照镜子”广为传播,深入人心,这也成了延安精神的一部分。

    “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,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。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。当时,还有一首歌叫《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》,在群众中广泛传唱:“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,一尺布一分钱,咱们都要用得巧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。”那时,我们国家还不富裕,但靠着这种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精神,走过了困难的岁月。今天,物质日渐丰盈、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但厉行节俭、反对浪费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,也必须成为一个反复提倡、时时号召的举措。

  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和形成“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”社会风尚,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。早在2013年初,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批示,强调“浪费之风务必狠刹”,并强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。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,他发表重要讲话强调,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,大力宣传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,努力使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。此后,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大力提倡“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”。

    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。”我们既有能力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带来的新挑战,同样有能力传承敬天惜物的传统与精神。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光荣的历史使命、宏伟的奋斗目标、复杂的内外环境,都呼唤我们大兴艰苦奋斗之风,厉行勤俭节约、反对铺张浪费,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。

    勤俭这个传家宝,什么时候都不能丢。(安徽纪检监察网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