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糖不耐受
编辑日期:2018/12/28  编辑者:潘孝敏    阅读次数: 次  [ 关 闭 ]
   

    当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时,食人奶或奶制品中的乳糖便不能被分解和吸收,而产生腹痛、腹胀、腹泻、产气增多等症状,称为乳糖不耐受。

一、乳糖不耐受分类

1.先天性乳糖酶缺乏——幼儿型 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,罕见。出生后即有明显的腹 泻、呕吐等症状。给予无乳糖膳食则症状消失。

2.原发性乳糖酶缺乏——成人型乳糖酶缺乏  指断乳之后,在一定年龄,小肠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或消失。

3.继发性乳糖酶缺乏  并非由遗传的原因引起,系继发与许多累及小肠黏膜的疾病与某些全身性疾病。

二、营养治疗

应遵循4个原则:减少和禁止乳糖食品;选择不降低营养的替代食品;正规补钙;应用适宜的乳糖替代品。

1.一般措施  尽管禁用乳类食品对缓解和消除乳糖不耐受症状非常有效,是治疗乳糖不耐受的主要措施,但因为乳类制品是人类钙的最好来源,也是优质蛋白质、维生素以及磷、酶等元素的来源,所以,不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,禁食乳类制品并非是理想的治疗手段。可采用的措施有:

⑴对于轻度患者不必完全停用乳类食品,可以少量食用牛奶及其制品,不同个体均可耐受一定量的乳制品而不会出现症状;将大剂量牛奶分小剂量分食,可以避免或减轻不耐受症状。

⑵将牛奶和其他固体食物,如淀粉、豆粉、巧克力等一起食用可以提高乳糖的耐受性,同时尽量避免空腹饮。

⑶对于重度不耐受患者,因为其对乳糖极为敏感,因此还需实行无乳糖的膳食。

2.酸奶  与牛奶相比,乳糖不耐受者能更好地耐受酸奶,主要是因为酸奶中含有的活菌以及酸奶本身的物体特性。酸奶中含有的活菌如乳酸杆菌、嗜热链球菌等含有β-半乳糖苷酶活性,可以分解乳中的乳糖。

3.乳糖酶的应用  这一类酶制剂是利用乳酸杆菌或酵母菌所含有的乳糖酶制成的,使乳糖在食用前就被消化,发现可以显著地减轻不耐受症状。

4.先天性乳糖酶缺乏  新生儿、婴幼儿的乳糖不耐受,治疗最为困难,此时必须严格限制乳糖摄入。可食用乳糖含量极低的发酵奶制品酸奶,其中约有75%的乳糖已经被转化,此外,就是选用代用品。

5.继发性乳糖酶缺乏  由此引起的乳糖不耐受,首先要治疗原发病。